很多人已經不曉得,彰南鄉鎮曾經飽受沙害之苦,由於舊濁水溪沙源豐富,彰南沙丘廣布,每當東北季風吹拂的季節,漫天飛沙會將田地、家園淹沒。當地老者說:「九降風來時,滿天飛沙,沙粒滿身,餐飯常雜沙而食」。甚至在一夜之間,積沙高達兩三尺深,不僅居民生活不便,農耕活動也受到風沙傷害,光二林和芳苑無法耕種的土地就多達數千甲之廣。風沙治理得宜之後,土壤的地力逐漸得到培養,二林也隨著農穫的增加而繁榮起來。
143縣道在王公寮和頂後厝之間,彰化監獄附近的一大片土地,現在是台糖所擁有的甘蔗田。甘蔗密密實實地排列在田埂上,一塊蔗田上的甘蔗剛冒出頭來,另一片田裡熟成的甘蔗已經長得比人還高,靜靜地等待收割。過去的農民都知道,為了避免瓜田李下被人誤會,男女不會同時進入蔗田。小朋友常常躲在高聳的甘蔗田裡,等朋友經過時突然跳出來嚇人,為自己的惡作劇得逞開懷大笑。晚上的蔗田被黑暗籠罩,鬼影幢幢,更是村子裡面各種恐怖靈異故事的溫床。
這些甘蔗曾經是台灣最重要的出口商品,也是爆發農民運動的發端。在日本政府「工業日本,農業台灣」的政策推動下,糖業成為最令人矚目的產業之一。自總督府頒布「台灣糖業獎勵規則」開始,新式製糖業者紛紛進駐彰南地區,大片大片的土地被開發成蔗田,糖廠和火車建立起來。桃竹苗的客家民眾以短期雇工的身分遷移到二林,成為種植甘蔗的蔗農。板橋林家的林本源製糖、高雄陳家的新興製糖都曾經投資糖業,不過到日本時代末期,多數台資糖廠都被日資收購,掌握在台灣、大日本、明治、鹽水港四家公司手中。戰後,四家公司的產業全部由台糖接收。這也是為什麼台糖至今為止,仍然是全台灣最大地主的原因。
讓我們繼續沿著道路往下走,來到143縣道的終點漢寶。遠遠遙望海岸線,可以看見一整排風車的葉片轉動,那是彰化沿海正在大力開發的風力發電。隔著舊濁水溪往北看,可以看到鹿港沿海彰濱工業區的南端。在肉眼看不到的範圍之外,海上正大張旗鼓的鋪設水下基礎設備,建立台灣最大規模的離岸風電。農業曾經為彰化帶來一段輝煌的歲月,但是在時代巨輪的轉動下,工業和科技業承諾為彰化帶來一個截然不同的未來。
草湖至萬興路段的防風林,已經因為中科四期而遭剷除。木麻黃消失後,台糖配合平地造林政策,在143縣道沿路種植了一整排的台灣欒樹。甘蔗和糖業早已不是台灣產業的核心,蔗田的面積越來越少,甚至因為利潤太低,寧可放著田地休耕。走進143縣道,我們不僅看到一條美麗的綠色隧道,同時也是走進一條歷史隧道,從一百多年受風沙所苦的貧瘠之地,穿過日本時代一度輝煌的糖業,最後走向後米糖時代的科技時代。